植树节到了,这些事你知道吗?

每年的 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和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那么,植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无论在哪一个地区,只要走到树下,人人都会感到一阵的心旷神怡,这是因为树木同绝大多数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叶片释放氧气,树木越多的地方,越能感觉到沁人心脾。科学数据表明,树木除了能转化二氧化碳以外,还能净化部分空气。随着世界各国工业越来越发达、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空气中的污染物同样与日俱增,各国也越来越注重对树木的保护和林业的发展。

很多人走在大都市,经常会看到景观树木上挂着输液袋,早年间我们不明所以,现在我们知道,树木跟人类一样,虽然自身具备免疫能力,但是当空气、水、土壤的污染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出现营养不良,甚至生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树木还要输液的原因。

其实,树木挂上输液袋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给树木施肥。平常在果园,施肥相对方便很多,可是在大都市想要给树木施肥,那可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给树木挂上输液袋,类似于人类注射葡萄糖。

树木繁衍,没人知道最早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树,可能在亿万年以前,也可能更早,所以树木具有庞大的生命力。然而面对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酸雨等环境的恶化,树木的生命变得脆弱起来。大都市的柏油马路,为了能够延长使用寿命,树木两旁的路面都被夯实过不知多少次,树木想要活下来,获取更多的水源和营养,只能往下扎根。因为输液袋给树施肥,土壤得不到营养的补充,板结现象越来越多,好不容易下点雨,第二天在太阳炽烈的蒸发下,本来不多的水份变得荡然无存。

土壤需要有机质和微生物,植物同样需要有机质和微生物,因为有机质的存在,土壤疏松肥沃,因为微生物的存在,植物身强体壮。为了我们共同的蓝天,我们也需要有机质和微生物,让大家跟我们一样,坚信生物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