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品牌塑造的重要方法

陕西志丹县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志丹而命名,他早在青年时期起就投身于革命,同时也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品质发展农业的背景下,在这片红色文化的热土上,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绿色种植革命,为国家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继续奋斗。

志丹县的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截止17年种植规模已发展到24万亩,苹果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百姓经济来源的支柱产业。种植规模的扩大,对于志丹县整个苹果产业的发展无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面对消费升级、2018农业质量年、消费群体对农产品品质期望值攀升等概念的渗透,打造高品质苹果以及品牌苹果就成了志丹县苹果产业关键出路之一。为此,由陕西志丹九月红果业主办、东山农业有限公司协办的“标准化生产暨产销对接启动会”于3月10日胜利召开,根力多股份应邀出席本次大会,八十余名当地苹果种植大户参加此次大会。并特邀根力多股份副总经理燕国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马理辉、陕西山地苹果研究所所长刘根全为大会发表主旨演讲,为志丹县搭建苹果种植产业施肥、打药、管理、收购、销售、金融等环节的平台。

刘根全就陕北苹果产业种植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家做出分享,他指出,陕北苹果种植的发展在区位上占据海拔和维度优势,利于苹果种植的糖分积累及着色均衡。然而陕北苹果种植发展上的区位优势同样也是区位劣势。因陕北苹果种植区山地多,一方面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另一方面不利于灌溉,产量提升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品质提升难的问题。如何在产量提升的基础上,做到品质提升,打造区域苹果品牌,是我们未来发展中要走的必经之路,如此才能有效提升果农种植经济效益。

马理辉就山地苹果水肥一体化为参会者展开分享,他指出,前面刘所长说的志丹县苹果产业种植区位优势同样也是劣势我表示非常赞同。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为山地原因才有志丹县林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然而面对山地土壤环境、灌溉环境无疑在苹果种植产业上产生制约。运用科学化种植管理技术,为山地苹果提供水肥,是解决苹果产量、质量双提升的关键之举。水肥一体化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很常见,而在志丹县水肥一体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滴灌、喷灌等设施,一方面能够节水,另一方面在浇水的同时随水施肥还能节省人工成本,施肥效果更均衡,因此水肥一体化无疑是解决山地苹果区位劣势的关键一环。

燕国胜就微生物在果树上施肥的应用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志丹县苹果种植产业的区位因素是不争的实事,刘所长讲到的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灌溉以及马博士讲到的水肥一体化在志丹县的发展,都是目前存在的状态,同时也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方向。因为志丹县苹果种植多数位于山地,一方面不利于水肥保持,另一方面有机质含量过低导致果农注重增施大化肥,而这一结果带来的就是果品品质下降。过量增施大化肥,由于缺乏微生物的吞噬分解,大量的无机元素囤积在土壤表层,土壤再次呈现盐渍化、板结的次生危害。那么微生物在果树施肥上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微生物能够将囤积在土壤表层的无机元素吞噬分解,活化无机元素,便于作物根系吸收;其次,微生物能够吞噬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分泌氨基酸,为果树长期提供营养;再次,微生物也分为有害微生物和有益微生物,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培育高活性的有益微生物进行扩繁,利用微生物的占位效应,让有益微生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以及繁殖,减少果树病害的发生,减少病害防控投入的同时,提升好果率。然而单独在土壤中投入微生物,而没有有机质的补充,微生物活性将受到严重威胁。一方面,微生物需要有机质作为载体,免受化学元素的酸害、盐害;另一方面,微生物需要有机质作为食物,供其存活繁殖。因为微生物只有形成群体时,才会对农业种植产生影响,所以微生物的存活以及繁殖及其重要。山地苹果因种植环境限制,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微生物存活,所以造成了薄地越薄,肥土越肥的现象。只有重视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的补充,才能让薄地变肥,让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搭建、一站式生物有机肥料供应、专业的现代化植保技术培训、“三品一标”果品的集中收购、“互联网+”模式的销售平台、畅通的金融机构支持等一系列联合体,让参会果农脸上笑开了花,在参会的80余名大户中,有超过50%的果农当场签约,为区域品牌的整体塑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先进的种植理念、专业的植保技术、科学的施肥指导不仅仅是给农民朋友搭建了平台,更重要的是给予果农绿色种植的信心,为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