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5年倾力打造生物菌株研发团队 以生物科技发展为主土壤改良作出贡献!

“袭击”一般的考验窥“真知”

肥效回访,可以说是农资业务经理们的家常便饭,平均每个月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会用在实际效果回访上。然而,818日在沧州地区韩村镇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小考验。

当日上午,沧州大区经理郭素娥带团队在韩村镇后屯村组织了一个小型的农技培训会,当这个小型的农技培训会达到尾声时,时间还尚早,郭素娥就想不如趁着这点时间到地里实际查看一番,加深一下乡亲们对新型生物工程技术及其肥料产品的认识,于是就想到了在后屯村包地的刘连成。

刘连成是霍庄村人,在后屯村包了几百亩地,用于两年三熟的玉米、小麦连作生产。这一季也是他第一次使用根力多含微生物的系列肥料产品来种玉米。当得知根力多厂家想到自己地里实际查看回访,当即就同意了,而且还跟着根力多的工作人员们来到自家玉米地头。

一人多高的玉米遮天蔽日,绿油油一片,别提多喜人了。然而,还没等郭素娥团队进地,刘连成就当场考验起根力多的回访团队来。“你们看,这一片玉米地都是我承包的玉米地,播种时间几乎不差分毫,浇水管理上也几乎没有先后之分,种子也都是同一个种子。就是用的肥料不一样,一部分是用的你们根力多的含微生物的肥料,其它的用的都是别的品牌的肥料。你们说说,哪块地用了你们的肥料?要是说错了,可就砸了自己招牌了啊!”刘连成指着面前的那一片玉米地笑呵呵的说道。

从远处看,这一片玉米地就是一个整体,看不出分毫。种子相同、浇水几乎不分先后、播种时间几乎一致,仅仅是用肥不同,能有多大区别呢?然而在近处,郭素娥团队的成员们却有一种莫名的自信。仔细看,同样是玉米地,一块玉米地叶子宽度较大,一块玉米地叶子宽度较窄;一块玉米地里的茎秆明显粗壮,一块玉米地里的茎秆稍显瘦弱;一块玉米地里的节较长,一块玉米地里的节较短;一块玉米地里叶片油绿,一块玉米地里的叶子偏黄。

“走,下地挖,一边挖一棵!”郭素娥大手一挥,几位团队成员们迅速行动起来,熟练的从玉米根部周围开始挖,就是为了避免伤到玉米根系,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根系上带的泥土磕掉,几近完整的根系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个玉米样本是从这块玉米地挖出来的,”郭素娥指着叶片油绿的那片玉米地接着说:“这块地用了根力多肥。”然后拿起另一个玉米样本说:“这个玉米样本是从这块玉米地挖出来的,”说着又指指那片叶片偏黄的玉米地说:“这块玉米地没有用根力多肥!”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你确定?”刘连成看看样本,再看看玉米地看向郭素娥。而再看郭素娥的脸上,镇定自若,波涛不惊,回答道:“我确定!”。刘连成沉吟了一下,看看样本,再看看玉米地,佯作狐疑的诈道:“你再看看!”而这次,郭素娥几乎没有任何思索,“再看也是这块玉米地用了根力多肥,我家的肥啥效果我们还不知道吗!”

“恭喜你,答对了!”刘连成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种植户需要有利于绿色生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农资投入品,当地经销商才会更加注重农资投入品的品牌和质量,而农资投入品厂商则会尽一切的可能去满足各位经销商,研发新技术,投入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反过来想,农资投入品厂商与农资经销商和种植户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农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厂商通过加大研发力度,研发新技术,研究新工艺,生产新产品提供给农资经销商,农资经销商以产品结果为导向,尽最大努力满足种植户增产需求,这本来就是一个鱼与水的关系。

种植户想当场考验厂商驻扎当地的负责人,其实就是想考验厂商对自己产品的认知程度,或者说,种植户用肥的信心是厂商驻当地负责人感染的。其次,哪怕种植户用了这个品牌的产品,其肥效是个例还是普遍效果,从厂商驻当地负责人的自信中,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

据根力多沧州大区经理郭素娥介绍,他们经常遇见这种情况,一来是为了给种植户自己增加用肥信心,二来是为了验证个例与普遍之间的关系。每一次,根力多含微生物系列肥料产品的肥效都能给自己百分百的信心。而在根力多全国市场,所有业务经理,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抽查”考验。

“我们的产品中含有不低于40%的氮磷钾含量,还含有超过15%的有机质以及活性超过0.2亿/克的功能型有益微生物菌群,氮磷钾能够给作物提供足够的营养供其生长,有机质在直接补充土壤有机质的同时还能够给作物提供长效营养,而且补充了有机质的土壤土质更疏松,更有利于作物根系下扎,而功能型有益微生物菌群则不仅可以达到以菌抑菌,抑制各类土传病害的效果,还能使其在土壤活动中逐渐分解、转化有机质,活化无机元素促进作物吸收,因此微生物在活动过程中也能够起到疏松土壤的效果。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相对肥沃,保墒保肥能力强,能让作物根系更自由的生长,所以在肥沃土壤里生长的作物根系就更发达,而且茎秆中木质纤维更多,从而起到抗旱的效果。所以,我们不担心种植户对我们的考验,而是担心老百姓一如既往的遵循传统的种植习惯,不能正确的认识和接纳新型科学技术,因为这样对老百姓带来的损失很大。”郭素娥表示。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老百姓遵循传统种植习惯,靠“老三样”来达到增产目的,殊不知他们即将付出土壤盐渍化甚至板结的代价。越早响应国家减肥增效政策,治理土壤盐碱、板结的代价越小,而越晚响应国家减肥增效政策,土壤盐碱、板结治理的代价就越大。正所谓,真金不怕火来炼,肥效好坏扒土看。不怕理念革新迟,就怕新策视不见。